一、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
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、蝼蛄消灭干净。可采用捕捉、诱杀、开水烫等方法。以上几种昆虫是蝗虫的天敌,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,所以在棚内决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。为了便于雨季的排水,棚内地面要高于地面10—15厘米,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,此土不易结块,便于产卵取卵。可在四月中旬,在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作物,准备幼蝗食用。 棚的建造面积,按饲养蝗虫多少确定(本基地有立体养殖技术)。可利用院内外空闲的地方,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丝、木棍、竹片等建造一个棚支架,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,用棱布(纱窗布)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,挂于棚架上,底边埋在地下,留下门口,门口安上拉锁。这个装置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来和便于进出喂养管理。(也可以搭成拱形棚) 棚的高度在1.5—2米即可,为了保温和防雨,棚外可罩塑料布。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(大龄以上)不怕下雨时可不罩塑料布。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,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以前完工,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。
二、蝗虫卵的孵化与管理
在气温达25—30度时,虫卵即可孵化,在我国北方地区到五月初其自然气温便可达到孵化条件,南方地区常年温度均适宜。先按2:1的比例准备无毒土壤、锯末,含水量在10—15%,铺在2—3厘米的器皿中,将蝗卵均匀布于土上,卵上在盖约1厘米厚的土,器皿上在罩上一层薄膜。每半天检查一次,发现幼蝗后,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鲜嫩的麦苗上,幼蝗喜食麦苗、玉米苗、杂草等单子叶植物,但食量很少。1—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,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—30度之间,光照在12小时以上,湿度保持在15%左右,因为在这几个条件下蝗虫最活跃且喜食,有利于生长。
三、蝗虫三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
幼蝗自出卵后每隔5—7天脱皮一次,脱一次皮即为一龄,壮的蝗虫脱皮快,弱的脱皮慢。在孵化过程中也有出的早的和晚的,正是这些原因,棚中的飞蝗才有大一些和小一些的差别。 长的特别快,食量也逐步增大。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,首先是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,另外,还会出现强食弱、大吃小的现象。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,体质又很软,有被吃掉和咬伤的危险。三龄以上的蝗虫可加喂麦麸,其办法是:用一两白糖加半斤水融化后,再放入麦麸一斤拌均,放在棚内的塑料布上、木板上或浅平式器皿中。清棚后也可直接撒在棚内地面上。1—2天清棚一次,保持棚内清洁卫生。棚内的剩余事物不宜过多,不能出现霉烂气味。 蝗虫经过五次脱皮后,即成长为成虫,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。飞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进入性成熟期,开始交尾。此时的飞蝗很肥壮,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,其他的蝗虫可到市场销售,时间七月初为宜。
四、蝗虫产卵前后的管理
雌蝗在交尾后,腹部逐步变的粗长,黄褐色加深,雄蝗则程现出鲜黄色。此时要将棚内地面整齐、拍实,以利于雌蝗的产卵,如棚大飞蝗少,为了产卵面积集中,便于日后取卵,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、油毡等盖住,只留下向阳出部分地面,做为产卵区。棚内保持湿度15%左右。现在的蝗虫产卵器粗短而弯曲,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,以次穿土成穴产卵。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,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,将卵围成一个卵块,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。 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,程圆筒形,中间略弯,一般长40—70毫米不等。每块蝗卵有卵粒60—120粒。产卵后的飞蝗体弱者多数死亡,强壮的也有继续活下来的。以上飞蝗的成长过程即为“夏蝗”。 蝗卵产于棚内土中,用于孵化第二代“秋蝗”的卵,在棚中可以不动,在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,第二代“秋蝗”的幼蝗就会自然出土,时间在7月20—25日左右。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繁殖的第二代蝗卵,要及时取出,用湿度为10—25%的土,一层土一层卵,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,装于大罐头瓶中,将瓶口密封,放于5度的冰箱内保存。 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和方法与三龄以上蝗虫基本相同,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到16个小时,饲料要充足并多加些精饲料。 第二代“秋蝗”的养殖孵化期在7月20—25日左右,其饲养过程与“夏蝗”相同,各龄的时间可类推,产卵是9月中下旬,全过程同上。